/upfiles/map/2012751722570.jpg
武夷山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西漢時,漢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記載,還明令保護山林,不準砍伐。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里,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之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紹圣二年(1095年),禱雨獲應,又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陳朝顧野王首創武夷講學之風。宋代學者楊時、胡安國和朱熹等都先后在此聚徒講學,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頌賜宋儒朱熹,匾額懸掛于朱熹親手創建的武夷精舍。故后人稱武夷山為“三朝理學駐足之藪”。至今山間還保存著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的武夷宮、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窯址、元代皇家御茶園、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山寨以及400多處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為研究武夷山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武夷的美感在于山,其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西部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擁有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這一切讓武夷山成為難得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方圓60平方公里,山峰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于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國際旅游組織稱為 “世界環境保護的典范”。游武夷山者,臨水可看山,登山可望水,只要乘上一葉竹筏,沿山中九曲溪順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隨山轉,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盡收眼底,其間更有距今約3800年高插于懸崖峭壁的懸棺,令人嘆為觀止。 武夷山脈橫亙千里,宛如一條綠色的長龍蜿蜒逶迤于閩、浙、贛、粵四省。馳名中外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座落于武夷山脈偏北的最高地段,是我國東南大陸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被納入聯合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絡及評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保護區。保護區與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鄰,區內峰巒林立、氣勢磅礴,既有醇厚古樸的原始大森林風貌,又有造化神奇的俏麗英姿,是融雄渾、古樸、雋秀于一體的一方圣土,是回歸大自然的勝地。 |